東山電子遊戲場-疫情煞不住
我國三處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報成功,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權威專業咨詢機構的一致認可。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據了解,中國土司遺產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現存的主要遺址類型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本次申遺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三處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位于土司地區與中央政權主體地區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匯地帶,屬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復合區域,是中國土司遺產中的代表。 什麼是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形成于宋代,繁榮于明代,崩潰于清代,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承認當地統治者對地區的世襲統治的制度,有利于將中央很難派官吏直接統治的地區納入到統治範圍,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好處,如果這些地區完全獨立,就會削弱中央王朝統治。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認為,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