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樂預測程式下載-王振華被提起公訴
一個人的“非典型問題”今天早上在看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下卷的時候,當讀到二戰後各個發達國家和新加坡、韓國等發展變化的時候,以及聯系到中國在20世紀的發展變化,我對“發展階段”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導師在平時的時候,特別是談到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和中國自身發展的局限性的時候,總會提到“發展差距”這個問題,很多時候,一提到“發展階段”,很多問題就感覺找到了主要原因或是根本原因一樣,然後不用再深入的發現其他問題和原因了。但究竟什麼是“發展階段”?“發展階段”有哪些形式?“發展階段”為什麼存在?以及“發展階段”的影響是什麼?還有有沒有辦法突破“發展階段”?首先,“發展階段”是一個時間概念,“發展階段”存在的基礎是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並且在這個時間跨度中存在差異,由這些差異分成的若幹個時間段,在這些時間段中事物的發展特點和存在特征是存在差異和區別的,這是在時間這個維度上來理解“發展階段”。雖然這麼講可以說得通,那麼證據呢?證據的話可以把人類社會當成一個時間跨度的話,人類社會以社會形態為特征可以區分為奴隸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幾個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形態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但是,“發展階段”只存在于這樣的線性發展規律中嗎?我想應該是不是的,在同一個發展階段的內部可能存在多種發展階段,比如說在去年雁棲湖集中上課的時候,我選了何傳啟老師的《現代化科學導論》這門課,他有一個“長江模型”可以解釋這一點,就是在當今的中國,因為受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制約,受資源和政策的影響,存在著復雜的社會形態,以長江為例,從長江源頭到長江入海口,存在著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心信息化社會等多種文明形態,比如說在長江源頭的三江源地區,處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資源短缺、信息閉塞以及處于未開發狀態,所以該地與原始社會的區別並不明顯,順著長江途經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經歷了原始森林、高山峽谷、起伏山脈、高低丘陵、湖泊盆地、衝積平原等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也經歷了原始民居、分散村落、峽谷村鎮、河流城鎮、盆地小城市、山中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不同的社會物理形態。所以,如果按照時間的角度來思考,“發展階段”向前是不兼容的,向後是兼容的,也就是說信息化社會裡會同時存在奴隸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多種社會形態,比如說當代社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原始部落裡面仍然是奴隸社會形態,在世界的各個地區也存在著農業社會形態,大多分布在山區、交通不發達地區和城市的週邊地區。但是在奴隸社會文明中絕不會存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化社會的形態。然後我們去思考,是什麼讓“發展階段”的變化在某些地方停滯了,而在某些地方就繼續向前發展?有人說是需求,有人說是科技,更有人說是創新,到底是什麼?估計這是所有人面臨的難題吧,因為如果存在一種現成的辦法或是策略,那些處于較低“發展階段”的文明豈不迅速趕超?當然,存在這種迅速趕超的可能性和例子,比如新加坡和韓國,中國也算其中之一。那又有問題了,新加坡、韓國和中國等這些國家算不算突破了“發展階段”?如果不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