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豪電子遊戲場-高端疫苗
農業保險,加速織密保障網(財經眼)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 制圖:沈亦伶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缺氧。在當地,犛牛養殖是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以往,一場暴雪下來,牧民往往損失慘重。前些年,他們投保了藏系羊犛牛降雪量氣象指數保險。參保首年,所遇雪量就遠超往年,400多戶牧民戶均獲賠超3000元。“這個保險保障了我們的生活,心裡踏實多了!”牧民們說。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制度不斷完善、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對保障農民收益、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農業保險為1.1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約2.57萬億元,為1500.52萬戶次受災農戶支付賠款203.09億元。然而,與“三農”需求相比,農業保險這個保障網仍須進一步織密、織實。 為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日前,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林草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為農險發展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標?提高農險服務能力須如何發力?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錨定目標求多贏,補齊短板上台階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農險深度(保費/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農險密度(保費/農業從業人口)達到500元/人。 “按照這一目標,到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將達到840億元,未來幾年須年均增長10%以上。”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總裁劉明志說,這意味著農險覆蓋面將持續擴大、保障程度不斷提高,更好地保障農民收益、促進“三農”發展,同時保險行業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實現民生改善和商業保險發展的雙贏格局。“廣闊田野等待我們精耕細作、大展身手。” 要實現上述目標,還有一些短板亟待補齊。 ──產品開發要加快。據了解,目前國內農險品種約有270個,與農產品種類數相比仍顯不足。業內人士認為,應重點擴大小品種農作物保障覆蓋面。 ──保障程度要提升。“當前多數農險只保物化成本,也就是種子、化肥等投入,尚未覆蓋人工成本。應加大保完全成本、保收入等險種的開發力度,覆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等風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說,自去年起,我國一些稻谷、小麥、玉米生產大縣已開展完全成本保險試點,包括地租、勞動力成本等,下一步應積累經驗、加快推廣。 ──盡快落地費率差異化。 當前,農業保險費率多採取全國或全省統一定價的方式,但從實際看,自然條件等風險因素差異很大。繳同樣的保費,山這邊年年遭災、年年獲賠,農民對保險認同度很高;山那邊多年風調雨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就不高。 “舉例來說,貴州省油菜籽保險賠付率連年超過100%,不利于保險行業的可持續經營;而江蘇省油菜籽賠付率不足20%,農民續保積極性不高,一旦遭大災損失慘重。”庹國柱說,對此,應構建農業生產風險“地圖”,完善保險條款和費率擬定機制,實現基于地區風險的差異化定價,真實反映農業生產風險狀況。 “比如,